我儿子吃泡面,是必须泡不能煮。并且如果是桶装的,还非要用那个桶,坚决不能用家里的碗。这还不算,泡完后,他还执意要把叉子叉在盖上的那层纸和桶上面,避免那层纸翘起来。我老公觉得麻烦,无法理解,非要拿来盆,直接给他盖上,认为这样省事又高效。但被我好言劝一边去了,就按我儿子的方式来。在我看来这不是溺爱,儿子也不是事多。我很清楚,他是坐火车的时候,多次见到别人这样泡面。而那样的画面,也许是在路上别样饥饿感的加持下,在脑海中多了层滤镜,让他感觉格外美好。所以,那样的泡面方式,也成为这美好中的一部分。要想保留这份美好,泡面的每个环节,都要按那个画面照搬,少一个细节都不行。这份面吃的不只是面,更是一种意境,一种情愫,一种带着特定标签的幸福。这看似是件小事,其实是件大事。如果能把类似的一件件小事处理好,和孩子成为朋友的道路,就算是又前进了一步。

我能十分清楚的记得,我十几岁的时候,也有相似的心态。我妈摘菜习惯马马虎虎,她每次做豆角面条,我几乎都能从面条里找到虫子,那是豆角上的。因为她摘豆角,向来是看都不看一眼,直接咔咔断扔水里,哗啦哗啦淘上一把,就丢锅里。吃到虫子,会让我的心情低落好几天。我就跟她提出,以后摘豆角的事,交给我,我必须要把所有带虫眼的部位,都摘掉才放心。可是,她经常忘了这事,还是看都不看,咔咔,哗哗淘,潇洒往锅里一丢。于是,每次当我兴致冲冲去摘豆角,却发现面条已经上桌时,那种崩溃的心情无法用语言描述。吃吧,总会见到糟心的虫子。不吃吧,又着实饿得发慌。次数多了,难免情绪失控,对妈妈发火。她不能理解,但也只是不说话,其实我的火气虽大,很快就能过去。可是我爸却总会在一旁插话,说我不懂事,有火只会朝家里人发,在外面屁都不敢放一个之类的。他的话无疑是火上浇油,让我的情绪愈加失控。这样的事还有很多。比如夏天的一些时候,某天早上我妈提前宣布:今天中午做凉面条。我听到消息后就会特别期待,想象着炎热烈日下,我端着一碗凉凉的面条,是多么惬意,多么幸福。然而,盼来中午,面条上桌,毫无凉意,顶多是不烫嘴的程度。这种巨大的落差感,瞬间就把我对凉面条的美好打击得粉碎。原因就是,我妈担心吃太凉会拉肚子,故意没做成凉的。她有错吗?毫无过错。她对我的好,对我健康的关心,我不知道吗?全部知道。但这能抵消心里的落差感吗?不能,完全不能,因为这种落差,本质上是对事不对人的。很多事情,都是十几岁时的事,我现在依然能清晰的记得,记得那些时刻的心情,以及那些时刻的期待。

时至今日,我依旧认为,十几岁的很多情绪,其实都是很简单的。家长眼中的暴风骤雨,不过是孩子觉得不被理解后的崩溃。这和孝顺不孝顺无关。就像那时我和我妈之间的这些事,我妈往往是沉默收场,而她的沉默会让我迅速冷静,我能很清楚的知道,我那样的脾气是不妥的,应该好好和妈妈说。但就是在那一刻,控制不住。而我爸的无端指责,却又会在一瞬间加速这些情绪的扩张,激烈处甚至会不顾一切的爆炸。十几岁正是青春期,单看个头和模样,似乎已和成人无异。但从心智上来说,这个年龄段的孩子,并不成熟,身心正处于飞快发展期。他们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,渴望被看见,被尊重,被包容,被理解。题目中女儿的年纪,正是这个阶段。

孩子大了,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适时闭嘴,相信孩子。为孩子做事,想做就心甘情愿的做,千万不要道德绑架,不要把原本很小的事人为扩大。女儿说泡面,那就泡,哪个方面想按自己想法来了,强迫自己按下脑袋里的开关,去问问女儿能不能那样做。她说不行,也不用多说,不用多劝,直接按她的来。真的觉得女儿的方式不健康,想按自己的来,那也是第一时间说出来最合适,用商量的语气去沟通,这是对女儿的尊重,她也一定能感觉到这份尊重。

就泡面和做肥牛饭的事来说,别说孩子已经明确提出来了,让妈妈这样那样做,就算没有直接提,作为朝夕相处的母女,也是应该能够迅速捕捉到孩子的实际需求的。这个时期的孩子多敏感,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明白。其实孩子也没多过分的要求,她只是简单的希望,自己能为一些事做主,父母能信任和尊重他们的想法。即便一不小心,违背了孩子的想法,身为父母,也是有补救机会的。这种场合,示弱是大概率会有效的。多数人都有保护弱者的心理,这样会让他们感觉,自己是一个强者,人人渴望做强者。

打个比方,如果一个人不小心碰到了你,他立马非常诚恳,非常低姿态的道歉,和他不屑一顾的走开,甚至加一句”又不是故意的”,你觉得哪种情况自己更容易原谅?任何人都有不小心的时候,都有做错事的时候,此时放低姿态表示歉意,是缓解矛盾的最优解。

有时我儿子明确表示让我帮忙做什么事,我无意间按自己的想法来了,等他看见后,一旦发现他情绪有微妙变化,我就会马上自我批评:“哎呀!妈妈这脑子怎么有点生锈了呀!你刚刚特意跟我说要那样做,我还专门在心里背了几遍,结果做着做着分心了,搞成这样了。这可怎么办呀?看我愁眉苦脸,反倒是我儿子来安慰:“没事啊妈妈,不要太在意,只能下次再那样做了。”我一般还会趁机拉他一把:“那好吧,我现在的记性是越来越不如你了,不然下次还是咱俩一起做吧,这样就肯定不会出状况了。”我儿子一年级,在他面前示弱,屡试不爽。青春期的孩子,更需要家长示弱。当他们意识到,父母不如他们,需要依靠他们时,不用多说,他们心中就能不知不觉升腾起责任感。

最后,愿你我都好!